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① | 大国动员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② | 大国合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④ | 大国青年的历史担当和现实选择
作者:阮远 胡晓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抗疫主战场即将落下帷幕,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中国式答卷”。这份答卷背后是举国上下凝聚思想团结一心向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本能;是国家政策上传下达动员中基层、企业、无数平凡的一线工作人员汇聚起来的“让我来”;是众志成城良好舆论氛围中所有民众自觉在家隔离的“不添乱”;是国际舞台上“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主张”。大国宣传动员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大国宣传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中的大国宣传
宣传工作要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相统一。党性就是指宣传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党性原则赋予宣传思想工作以灵魂,使宣传思想工作有了理论性、权威性和符合实际的指导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持续的战斗力。人民性就是宣传工作要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断。1944年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其中提到“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位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强调:“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府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就是我的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成为党内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二为”方向即“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与口号确立,为之后的文艺、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氛围,更多反映人民生活,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作品问世。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邓小平复出后提出“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习近平更是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宣传工作要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保驾护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党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贯穿于我们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除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研习马列主义,更是面向各阶层宣传普及马列主义逐步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式载入宪法。《毛泽东选集》等著作问世后,各级干部与广大群众更是掀起了举国学习的热潮。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与南方谈话中。用一种中国式哲学的话语建构如“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提出了我们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化解消极因素,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量,共筑伟大中国梦。
我国的思想宣传工作并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自由建构,而是来自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牢牢根植并定向于真实的物质的社会结构。其目的是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巩固开辟道路。
宣传工作要利用媒介融合创新宣传策略。在新中国成立初后,在中央的有力领导下,我国逐渐建构起统一领导、自上而下的宣传组织体系。在党内,毛泽东号召广大党员、知识分子研读马列著作,并通过举报读书会、座谈、观看戏曲影片等具有实践性的方式来实现宣传的目的。在党外,农民作为宣传的主要对象识字不多,文化水平较低,宣传的方式就更为通俗化。仅在《毛泽东选集》中就提到了十几种宣传方式,如报纸、标语、墙画、布告、宣言、谈话、用通俗易懂的讲故事一般的语言来达到宣传目的,巩固意识形态建设。
十年浩劫使新中国广播电视体制遭到了严重地破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广播电视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创新期。党的新闻业得到了质的发展,党指导着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党所领导的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是党表达思想意志的“喉舌”,是党体察社情民意的“耳目”,是党动员人民群众的“号角”,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党的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体环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宣传工作。我国的宣传方式也从自上而下“用权力去通知”转化为“用情感去带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共同推动着国家宣传工作的建设。国内外官方媒体的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扩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二、大国宣传的现实策略和现实中的大国宣传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疫情是课堂,2020年的抗疫保卫战,我国遭受了来自国内外的双重舆论压力。精准施策、全员动员、联防联控、数据公开,这份“中国式作业”在抗疫中经得起全国人民的检阅。向国内外“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宣传工作的应然路径。
第一,对内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讲好中国事实。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疫情之初,我国处于疫情震中,举国压力与情绪齐飞。政府尽最大的努力与真诚回应着民众的不安,切实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时公布确诊、疑似、治愈、死亡病例等信息;10天内建成了可容纳1000名患者的火神山医院;4万赴鄂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84岁钟南山院士最美逆行,疫情初期海外华人为祖国筹集物资超20亿件等。这些抗疫故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速度,进一步做到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全球疫情爆发后,在各国疫情乱象中,进一步激发着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在民间舆论与国际舆论场中彰显我国制度优势。
讲好中国事实,增强国际话语权。讲事实是讲好故事的生命线,实事求是才能在对外宣传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中西之间向来有着意识形态之争,一些西方国家蓄意抹黑我国抗疫现实,将封城描述为限制人权,将建立方舱医院描述为“集中营”,面对如此中伤,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话语,善借外国主流媒体发声,分享中国经验,在能力范围内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加强各国合作,共渡难关才是对虚假言论的有力反击,才能充分展现我国的大国气概。
第二,树立大国形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当西方媒体渲染修昔底德陷阱时,我国一再强调,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称霸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世界本无“修斯底德陷阱”,中国呼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宛如一面镜子,截至北京时间3月29日12时,除中国外,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累积确诊579417例,累积死亡27027例,欧洲确诊超32万。灾难无情,面对医疗、物资的急剧短缺与民众惶恐,欧洲国家各扫门前雪,面对国难一些无助的国家甚至发出了“欧洲团结是不存在的,写在纸上的不过是童话罢了”的感慨,开始纷纷寻求中国的帮助。截至2020年3月26日,中国已宣布向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不仅是物资上的援助,目前,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出了专家医疗组。中国铭记并珍视友谊,在全球抗疫面前分享中国经验,承担大国责任。用实际行动说话,是我国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宣传。
好的宣传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讲出打动人的故事和吸引人的价值观。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不确定性激增时,中国的善治与良序需要通过大国宣传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智慧和新方案。
阮远:中南大学政治学所研究助理
胡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红网
编辑:韩先敏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