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① | 大国动员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来源:红网 编辑:韩先敏 2020-04-01 11:04:0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② | 大国合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③ | 大国宣传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④ | 大国青年的历史担当和现实选择

作者/陈一鑫 胡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君者,善群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动员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凝聚国家共识、整合社会资源、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群众参与。回溯大国动员的历史经验,汲取大国动员在这场“大考”中所诠释的中国力量,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国动员的卓越领导彰显了中国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核心领导力、是全覆盖、无死角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脱离党的领导,国家动员能力则无从谈起。

从1921年那只小小红船到如今由9000多万党员领航的时代巨轮,中国共产党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与使命。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群众保持着紧密联系,善于运用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组织动员群众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为了改变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使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在我国初步确立。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党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技术突破不仅证明了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能力与实力,也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动员优势。此后,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部署、精准施策,采取史无前例的强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出色的治理能力,考出了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广大党员前赴后继,纷纷请战,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党领导下的大国动员是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大国动员的整合组织诠释了中国力量

大国动员不仅以党的领导为根本,还要以社会资源的整合组织为基础,最大限度上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关键领域、行业的发展中,加以统筹规划、攻克重点、合理安排,以保证重大项目的突破。

新中国刚刚建立,在资本、技术、人才都极为缺乏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资源与力量投入到建设工业化国家之中,包括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生产、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在内的多项重大工程的完成,对于构建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热火朝天搞建设、披荆斩棘促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实行,激发了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解决了几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布局科学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2003年的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国上下政令畅通,步调一致,紧密配合。在北京疫情加剧之时,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驰援首都、兄弟省区市紧急调配大批防治非典物资运往北京;在山西、河北疫情蔓延之时,上海、山东派出最好的医疗队,调配最先进的医疗器材全力支持;北京疫情刚得到缓解,又立刻向其他疫情扩散的地区伸出援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动员了170万名志愿者在各类服务领域累积服务超过2亿小时,极大助力了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推进了全球资源优化整合、促进了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党和国家快速凝聚人民群众力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相互掣肘、内耗低效的现象发生,完美诠释了中国力量。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机制,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紧急驰援湖北共同抗击疫情。全国共有364支医疗队,4.26万名医疗队员抵达湖北,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派出3批次4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干部群众与人民军队组成巨大合力,汇聚成强大力量,全民动员、同心抗疫的局面迅速形成。快速聚集的资源、高效顺畅的配合,帮助解决了湖北人民疫情防控中的医疗物资需要和生活物资需求,也给全国人民注入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

三、大国动员的贯彻执行展现了中国效率

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大国动员“硬核”、高效的贯彻执行能力是中国效率的最强证明。

从“南水北调”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到青藏铁路、高铁建设,各项奇迹工程取得的巨大辉煌,离不开国家社会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落到实处的贯彻执行。2018年,港珠澳大桥仅历时九年建成通车,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它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完成预定建设任务,顺利投入运营,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2020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的一年。相比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贫困人口已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底气十足。

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半个月建成雷神山医院,14家方舱医院共开放床位1.3万多张,在硬件设施迅速搭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基础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强大的执行力震撼着世界,国际社会纷纷点赞并中国效率。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默接受访问时谈到,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调动如此多的人力和医疗资源,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四、大国动员的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历经磨难,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灾难从来没有打倒过中华儿女,灾难也从来没有磨灭过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广大军民凭借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品质,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赢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强大的凝聚力、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席卷四川汶川,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中国人民在这场浩劫之中彰显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患难与共、愈挫愈勇的中国精神,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经得起考验,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团结打不趴、扯不散。汶川抗震救灾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举国上下全面动员,并且在2年时间内基本完成原计划3年的灾后重建任务,如今的汶川在曾经废墟的土地上焕发着新生的活力,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不论是灾难、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务,其孕育出的伟大精神都共同描绘出中国精神的面貌,如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汶川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担当、坚守与奉献、真诚与爱心、乐观与信心是中国精神的剪影,是支撑中国人民坚持抗疫的精神动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的医护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之墙,送去亿万人民以生命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中国的动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是历史回顾也是经验总结,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国家治理新布景下,大国动员将发挥更多积极作用,输出更多积极经验。

陈一鑫:中南大学政治学所研究助理

胡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红网

编辑:韩先敏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idea.rednet.cn/content/2020/04/01/69680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