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① | 大国动员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③ | 大国宣传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国治理笔谈④ | 大国青年的历史担当和现实选择
作者:陈力瑞 胡晓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疫情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多点爆发,再一次印证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出席了G20特别峰会,与各国领导人共同探讨全球抗疫问题,发表了《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结合中国抗疫实践,为国际疫情防控,经济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的主张,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中国智慧。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出访期间,面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7年后,中国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力治理本国疫情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总结。在全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维护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不遗余力做出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组织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历史彰显规律,现实印证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必要性由此展开。
1、丰富内涵:大国合作的智慧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世界文化互相融合,出现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以及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国际关系。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大国之间的交往合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国际综合局势认识的深化。在大国合作方面,这一思想包含了三个特殊的思想内涵:首先,未来的大国合作将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其次,大国的合作围绕着人类的命运;最后,未来的大国外交牢牢把握着人类利益和价值观的共同性。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地深化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倡议,追求合作共赢,共享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的人类的命运都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共同体,这包含了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切关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成了对西方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现代化为宗旨进行了近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这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等现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打破西方文明的传统思维,走出了利己的范式,创新了大国合作的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道路上强调共同建设现代化,力求推动人类经济走向共同发展,共享美好未来;在理论上,强调多中心理论,着眼于整个人类,而并不是少数人,这超越了民族国家观,而是以整个人类为中心的新全球观;在制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超越地域束缚,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通过促进大国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的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从价值观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是一致的,既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强调“和谐万邦”的国际观;从认识论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合了儒家思想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逻辑;在方法论上,与中庸之道紧密结合。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为新时代大国合作提供了智慧借鉴。
2、历史经验: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由单个的民族历史到整体的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人类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客观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生产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人们相互间的交往范围仅限于一定区域内的简单交往,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以封闭分散发展为主,人类历史处于相对封闭的民族历史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还不存在大国之间相互合作的概念。
工业革命首次创造了世界的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和个人的需求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逐渐瓦解了各个国家的壁垒。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分工也逐步打破了民族国家走向世界的界限,相应地,交往由民族国家内部的交往转变为世界性的交往,人类社会的问题逐步迈入了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认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国家都主动或被动地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生产方式受到世界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全球流动已经成为常态,各民族和区域利益之间的依赖进一步相互依存,世界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纵深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不同时期,人类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全局性困难和问题。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应该从哪里开始。”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处在这样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中,共同利益和面临的共同问题决定了共同管理理念形成的必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由中国首先提出,但它并不仅仅代表中国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现实需求,人类命运的相互依存已经是客观现实。
3、现实意义:全球战疫的中国药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在第一时间全面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合作交流,加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向世界分享了防控经验,努力防止疫情在全球蔓延。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各个国家提供了及时的援助。中国以实际行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充分诠释,为推动全球抗疫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经验。
共同目标是全球各国凝聚成为共同体的前提。在当前,战胜新冠病毒,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并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它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命运与共的高度,以高远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而且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威胁提出了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虽然各国国情不同,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也有所差异,但是各国的发展目标都有所共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加强沟通理解、开展合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命运与共是大国合作的基础。在人类重大挑战和困难的考验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挑战越来越突出,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彼此相互依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界发展犹如我们一条大船,每个国家都有划桨行船的责任。面对当今时代日益突出的威胁和挑战。一起共同面对人类命运、携手合作是各国必须共同承担责任。特别是大国更应以身作则,积极行动起来,相互合作,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共同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基本原则。更要共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全球治理更加公平有效,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和国际经济合作,“病毒威胁不分国籍,疫情防控没有国界”,面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普遍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提出,但属于世界,将会进一步凝聚世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促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
陈力瑞:中南大学政治学所研究助理
胡晓: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红网
编辑:韩先敏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