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合影。
袁美娇和实践队员教孩子们编织“心形扇”。
红网时刻新闻7月25日讯(通讯员 徐海滨 王思媛 张辛蕤)长沙县青山铺镇近日迎来一群“青春传承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翼·青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以青春视角和传媒专长,在开展乡村支教活动的同时,将非遗传承融入课堂,通过“非遗+教育+科技”的创新模式,为当地特色竹编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交汇点上书写青春答卷。
在古韵悠然的青山竹编文化馆内,实践队员们零距离感受了竹编技艺的神奇,纤细的竹丝经纬交织间,化作精巧的竹篮、灯罩、工艺品,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独特美感。队员们深度对话青山竹编第四代传承人袁美娇。袁美娇坦言:“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竹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她期待通过更多元的平台与活动,特别是借助AI等创新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不能让手艺在我们这代消失!”袁美娇动情道。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让年轻学子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
实践队迅速响应,邀请袁美娇将竹编课堂搬进乡村小学。课堂上,袁美娇以竹编发展史为引,将千年非遗娓娓道来,并以小巧玲珑的“心形扇”为例,带领孩子们开启竹编之旅。竹篾的清香中,30双小手与竹丝共舞,生涩却专注的动作、雀跃的欢笑声,勾勒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画面。当第一把心形扇在掌心成型,整个教室瞬间沸腾。三年级的小宇举着作品兴奋道:“我要把扇子送给爷爷奶奶,告诉他们这是我们中国的宝贝!”
实践队打造的“竹编奇旅”AR游戏成为最大亮点。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通过3D建模为孩子们亲手编织的竹编作品赋予数字生命,竹篮盛满虚拟果实,灯罩投射出星河光影。更巧妙的是,这些数字作品被嵌入青山铺镇实景地图中,用户扫码就能看到竹编与古镇风光的虚实交融。“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手机里‘活’过来,孩子们兴奋极了!”志愿者欣喜地分享道。这种“非遗 + 教育 + 科技”的创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为非遗的现代化传播与传承开辟了崭新路径。
一根青竹,千丝万缕,编织的不仅是祖辈的智慧结晶,更连缀着厚重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从竹篾翻飞的文化馆到充满欢笑的乡村教室,从指尖工艺品到数字藏品,青春力量正用创新笔触勾勒非遗传承的现代图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正以创新为梭,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锦绣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徐海滨 王思媛 张辛蕤
编辑:游丹妮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