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千年前的诗意,在冬天的麻阳,被赋予了甜蜜的注脚。一颗冰糖橙,何以甜动一城?答案不在风中,而在田间,在每一位为它倾注心血的新农人身上。《最是麻阳甜蜜时》系列报道,为你讲述这缕甜香的源头,聆听那些让山果变“金果”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渊林 雷文霞 何超 海报设计 钟燕妮 怀化报道
冬日的麻阳,橘香弥漫。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柑橘树上挂满金黄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枝头,正如当地果农心中那份丰盈的期盼。
清晨,雷定水骑着摩托车穿行在乡间小路,不时有果农热情地向他打招呼。“老雷,昨天收果的老板夸我家的冰糖橙甜度高,收购价翻了一番!”
雷定水笑着回应,眼里满是欣慰。
作为麻阳乡土人才柑橘生产技术组组长、麻阳柑橘协会副会长,雷定水深知,品质是柑橘产业的生命线。

海报设计/钟燕妮。
从80亩到300亩
“好果不愁卖”
上世纪八十年代,麻阳兴起冰糖橙种植热潮,不少农户因此致富。雷定水也萌生了种植冰糖橙的念头。
于是,他把家后山的80亩荒山,作为事业的起点。
“那时年轻,不懂技术,全凭一股干劲。结果种出来的果子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回忆起那段经历,雷定水至今难忘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酸涩气味。
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仅凭热情远远不够,必须掌握科学种植技术。从此,他一头扎进冰糖橙种植的研究中。
眼下,麻阳冰糖橙已金黄挂满枝头。
为提升产量与品质,雷定水远赴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的柑橘基地学习。他为每棵橘树编号建档,实施色标管理,详细记录施肥、打药的时间与剂量。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种植的点滴。
渐渐地,他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种植方法:“二减一增”——减农药、减化肥、增施有机肥,从而有效提升冰糖橙的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0年起,他家的冰糖橙供不应求,未到采摘季就被预订一空。“别人的果子卖2元一公斤,我的定价4元,还抢着要。”说起这些,雷定水嘴角扬起自豪的笑容。
如今,他的果园从80亩扩展到300亩,他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橘种植专家。
雷定水接受红网记者采访。
从300亩到2万亩
“农民认实效,见好就跟着干”
近年来,全国柑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问题凸显。为推动产业升级,麻阳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动品改行动,促进柑橘品种与品质双提升。
“前几年我们外出考察,发现市场上卖得好的柑橘,普遍果型大、甜度高。所以我们品改的重点,就是朝这个方向走。”雷定水介绍。
为推进品改,麻阳县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专家团队指导,并遴选培育130名乡土人才,组建68支社会化服务队。他们在提供修剪、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基础上,新增品改嫁接服务,为果农提供全程技术支持。

雷定水在果园进行技术指导。
“去年品改,今年就挂果。你看这果子,比老品种大了一圈,糖度也提高了。”站在品改园中,雷定水轻托起一个冰糖橙,果实质感饱满、色泽金黄。据统计,品改后的橘树平均每株挂果八九十斤,亩产效益预计至少翻一番。
“农民很实在,看到有效益,就愿意跟着干。”雷定水笑道,“现在无论走到哪个村,都有人请我去看果园、教技术。”
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更多果农看到希望。仅2025年,全县冰糖橙品改面积就超过2万亩。
从2万亩到28.5万亩
“让麻阳冰糖橙走向世界”
麻阳作为“中国冰糖橙之都”,柑橘种植面积达38.5万亩,其中冰糖橙28.5万亩。近年来,当地将冰糖橙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与标准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五个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市场指导价,全面提升麻阳冰糖橙的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

果农们正在进行果树嫁接。
“特别是这两年,县委、县政府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雷定水表示,2024年12月,全县召开冰糖橙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明确发展方向;2025年,又出台《麻阳苗族自治县推进以冰糖橙为主的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配套奖补办法,计划构建高中低梯次品种结构,建设高标准种植园6个,实现社会化服务面积20万亩以上,年改良冰糖橙2万亩以上,商品果率突破70%。
“品质上来了,品牌自然响亮,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如今麻阳冰糖橙已名扬海外。”雷定水自豪地说,2023年11月,意大利、俄罗斯等6国农业专家专程来到他的基地考察,“他们看到我们的果子,眼睛都亮了,非常认真地请教种植技术。”
展望未来,雷定水计划带领更多果农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将麻阳冰糖橙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麻阳冰糖橙,必将成为世界柑橘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他坚定地说。
来源:红网
作者:彭渊林 雷文霞 何超 钟燕妮
编辑:施文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