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三下乡”推普实践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叶奕 徐可晶 黄静 李伟 编辑:戴科 2025-07-17 20:24:4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2.png

现场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7月17日讯(通讯员 叶奕 徐可晶 黄静 李伟)近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三支“语润”推普实践团队近日走进怀化市通道、会同、靖州等侗族苗族聚居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队伍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依托,创新“普通话+传媒技能”双轮驱动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200余份问卷、30余次入户访谈,“语润会同”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精准绘制出当地语言能力“画像”——50岁以上村民普遍存在方言交流障碍,青少年普通话发音不规范。

为此,团队运用“分层教学法”,对中老年村民开展“一对一”情景对话辅导,为儿童设计“声音明信片”“绕口令擂台”等趣味课程。与此同时,在“金声”工作室团队特训下,侗族学生杨宇博、杨语晴从怯场到自信登台,在联谊晚会上用标准普通话朗诵《红色的七月》《祖国啊,我为你自豪》等作品,展现推普成效。

“语言扶贫就是要让每个村民都能‘敢开口、会表达’”。带队教师黄静介绍,团队还创新“小手拉大手”模式,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学习,形成推普长效机制。

图片3.png

现场教学。

为助力乡村产业品牌打造,团队师生在朗江学校开展直播带货培训,系统讲解平台运营、镜头表现与产品推介技巧。六位村民在团队指导下,完成从“连连摆手”到“主动开播”的转变,外采组则扛着设备先后换乘三种交通工具,辗转颠簸一小时深入中药材基地,用影像记录当地产业发展。

在靖州岩脚侗寨,“语润寨牙”团队创新“非遗+推普”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师傅现场展示侗族琵琶制作技艺,队员们则用普通话讲述“丝路女儿国”的传说与侗族风雨桥的前世今生。通道县向晖村的联谊晚会上,侗族芦笙演奏《北京的金山上》与儿童合唱《明天会更好》相映成趣,最后的“哆耶舞”将村民与队员的手紧紧相连。团队还系统记录下侗族银器、苗族刺绣等200余件珍贵非遗影像素材。“推普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搭建沟通桥梁。”靖州分队学生领队黄诗婕深有感触。

此次行动三支团队共建立3个普通话推广基地,培训村民超500人次,产出新媒体作品30余件。朗江村儿童塞来的感谢纸条、靖州村民连夜赶制的侗族香包、通道老支书那句“你们带来了新希望”,成为活动最温暖的注脚。

五年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语润”推普团队始终践行“乡村振兴,语言先行”理念,已形成“调研-培训-赋能-回访”的闭环模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群传媒学子用专业浇灌希望,用热情融化隔阂,乡村振兴征程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来源:红网

作者:叶奕 徐可晶 黄静 李伟

编辑:戴科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idea.rednet.cn/content/646941/51/151342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