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包容人性之殇
文/欧阳屹
《尚书》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指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执守,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是对人性比较全面的理解和判断。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本质心理属性和行为方式。人都会有各种不同情感,如爱恨、情仇、羡慕、嫉妒、同情等,同时也会有包括对物质、精神、权力等的不同欲望。这些情感和欲望在人性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人性之殇指的是人类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及其由此可能造成的某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自私、贪婪、虚荣、势利等思想和行为特性,这些特性在不同个体和环境中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复杂善变的社会行为模式,其表现形式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价值判断,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往往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渗透于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
自私贪婪,凡事总是计较个人得失。
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需求,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达到目的后还不想停止,而是继续追求更多;只知道索取不想付出,在利益面前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是去想办法如何解决,而是撒手不管,而且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一旦有利可图时会积极主张权利、坐享其成。
有的过于斤斤计较,在任何小事上都会纠缠不清,对一点点小利益都要雨露均沾,过于在意点滴微小的得失。
有的拈轻怕重,往往首先选择那些轻松自在的活儿,而将紧急繁重的任务推给别人。
有的为了自己利益或能够获得更多竞争机会而独占资源,哪怕是公共资源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
有的对别人所处逆境弱势及其遭遇和痛苦漠不关心、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明知是举手之劳之事却无动于衷。
嫉妒狭隘,见不得别人好。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见不得别人好。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或成果丰硕时,他们内心充满嫉妒,习惯非议、贬低和攻击比自己优秀的人,甚至通过人为设置障碍等方式来诋毁和破坏他人的成果。当看到别人倒霉失败或遭遇不幸、深受其害时则会暗自窃喜、幸灾乐祸。
嫉妒心强的人,哪怕自己过得不好,也不希望别人过得好。这种现象在彼此熟悉的人群和职场中表现得尤为异常突出。其根源在于嫉妒者既无法接纳别人的优秀,又难以直面自身的局限。体现出一种完全扭曲的心态。
有的技不如人,却妒贤嫉能,一般通过恶意攻击、冷嘲热讽贬低他人成就。甚至是在背后挑拨离间,使绊子阻碍他人发展。
有的心胸狭隘,由于嫉妒别人的才华、能力,热衷于小题大做,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过,很难包容他人的无心之过,而且容易长时间怀恨在心。
见利忘义,利益面前容易失去本心和理性。
工作与生活作为人类生存的两大主要场所,始终是人性与现实激烈碰撞的舞台。这种张力本身或许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写照。
势利现实,热衷于功利性社交。
势利现实是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势利的人往往根据他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等外在条件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外化,表现为对强者趋炎附势,对弱者轻视忽略的等级化人际准则。交往时优先考量对方的社会资源,利用价值等,热衷于功利性社交。
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面对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奋斗的事情时,他们渴望即时的回报和满足,不愿付出耐心和毅力,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浮躁与功利。
有的人情冷暖四季分明,当你发迹得势能为他人创造价值时,势利之人会向你频繁示好。反之,当你失势落魄时,则态度骤变,会对你疏远漠视。
虚伪做作,道貌岸然,戴着面具生活。
在社会交往中,虚伪做作、道貌岸然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撒谎或夸大其词,总是戴着一副面具生活,言行举止显得刻意而不真实,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大相径庭。像穿着笔挺的西装跳进泥潭,既要溅起水花给人看,又怕弄脏了裤脚。
有的爱慕虚荣,道貌岸然,为了在社交场合中显得出众,过分追求表面的光环,会虚张声势,编造虚构自己的职业、工种,吹嘘炫耀自己的工作经历、人脉关系,刻意夸大自身成就,以此骗取他人的信任。当然这其中包括为谋取不当利益所包装的虚伪狡诈和行骗手段。
有的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对人恭敬,假意迎合,但背地里却做着违背对方意愿或损害对方的事。
自以为是,接受不了不同意见建议。
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自以为是,一味固执己见。自认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对的,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听不见,强词夺理、置若罔闻,甚至对提出意见建议的人会心生不满,认为你挑战了他的权威,是个不懂味不听话的人。
自以为是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别人都不如他。殊不知,低估别人是一种无知,有时固执己见恰恰暴露了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信息的滞后性,内心的浅薄与不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对自己经历或经办的事情,也不能如此绝对和武断。要看到和正视别人的优点,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建议,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欲求不满,得寸进尺永不知足。
人性的欲望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推动文明进步,却也让人陷入永不满足的循环,欲望的深渊。人的贪婪,就像无底洞,不知足的人,你永远满足不了他,而且还会得寸进尺。这种欲求不满的本性,使人类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既因欲望而伟大,又因欲望被永恒惩罚。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美好的渴望,可能是渴望被爱、被理解、被关注、被认可、被关怀或被满足某种需求。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人的喜怒哀乐很难触动你的内心,即使在认知层面和理性上知道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也无法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脱节的现象。
当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切莫妄加揣测,人云亦云,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生长环境、经历实践、道听途说和狭隘偏见等因素,难以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彼此能共情,互帮互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性的某些弱点和丑陋如同无形的利刃,虽不见血却能刺痛人心。你的言行举止对生疏人友好,却对熟悉人苛刻,与你有着亲密关系的人却有意疏远,跟你非亲密关系的人,反而走得近。
科技将人性拉得很近,现实又将人心推得很远。
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慷慨激昂,在真实生活中却斤斤计较。手机屏幕里满是对陌生人的祝福与爱心,现实中却对身边人的困境视而不见。
得意忘形,功成名就时目中无人。
一个人在取得成功或得意时,一旦有了地位和财富,容易忘记初心和来时路,对他人不屑一顾,变得目中无人。
读懂人性,让爱包容人性的弱点。
人性是个亘古不变和现实复杂的话题,有闪光的地方也有阴暗之处。人性中既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冷漠的情况,是现实中的镜像扭曲。在读懂人性,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仍能秉持善意,多些爱意,哪怕是在阴暗的角落或在夹缝中生存,依然清醒地选择向阳的方向,努力越过人性的丑陋,用我们内心的爱去疗愈滋润人性之殇。
正确面对人性,永葆对人生的美好追求。
关于人性与现实,这个命题既是哲学永恒的追问,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困惑。人性的光和影如同枝蔓交错的藤,常在幽暗处长出花朵,又在烈日下投下裂痕。
有人披着善意外衣,骨血里却藏着锋刃,有人满面风霜,掌心却托着温热。尽管如此,我们在饱尝人性的酸甜苦辣咸的同时,依然保持一种向善的努力,在感受生活真谛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个完全通透的人,是看透人性自私的底色后,仍然愿意在陡峭的山崖种下一棵玫瑰,赠予他人花香。在明知遭受他人无端指责打压时,依然选择以精神之光照亮暗角,在明白曾经帮助过的人不但不懂感恩,而且还变成陌生人时,依然像海一样宽阔深厚,装作如无其事,选择沉默。
树立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问题做事情。
人性五味杂陈,社会现实残酷。
人性,既是被欲望驱使的困兽,也是能超越本能的微光。
生活与工作就像两面棱镜,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性折射得淋漓尽致。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碰撞,个体的精神追求与系统的生存法则相互撕扯,最终呈现出令人深思的生存图景。
树立同理心,做到换位思考,学会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着眼发现对方的优点,看到别人的长处,明白对方行为背后的出发点和深层次原因,做到了解实情、换位思考,站在有利于彼此和公正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决定。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取得最大同心圆。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学习教育、个性特点等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追求和习惯,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重要部分,导致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强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致,要以友爱之心包容别人的不同,也许他人的不同正是你缺乏的或需要学习的地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要过分贪心,凡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生活,而且适用于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凡事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贪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欲望,也难免会面临一些诱惑、困扰和烦恼,甚至是痛苦和绝望。如果我们不懂得节制,不知道控制,那么我们就不能稳住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就很容易掉进欲望的沟壑里,或不能自拔或酿成祸患。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理性,过度的欲望往往会适得其反,在享受生活时要懂得节制,过度的放纵反而会失去快乐,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懂得适度,把握分寸。
《道德经》有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上美好的事物无穷无尽,奈何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懂得适度取舍,不仅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满足,也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是祸害。如此这样,才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度过美好的人生。
提升多维认知,减少偏见,培养大的格局。
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心胸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深度和远度,它包含个人的心态、见识、修养以及三观。格局大的人在认知、思想和实践中能展现出广阔的视野、深远的见识、包容的胸怀等综合特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人和事物的评判要通过多维认知,独立思考,综合判断,减少偏见。不能简单以外貌、学历、领导表扬、评先评优、名人名气等表象来评判他人,从而忽视其品格、素质、能力等内在价值。要突破认知局限,不做井底之蛙,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要胸怀丘壑万千,用更宽广的胸怀评价问题、以包容之心对待问题。
我们要拥有一种大胸怀,品质要端正、心态要开阔、乐观且豁达,避免狭隘和短期思维,突破短期利益局限,不为琐事纠缠,不因小事斤斤计较,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困扰,而是会为了更重要的目标而坚持,追求的是星辰大海,而非方寸之地。
心怀善念,于人性复杂阴暗中选择与光明同行。
人性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更复杂的色彩,贪婪与慷慨、怯懦与勇敢,都是同一灵魂的两面。
人性如此,现实如此,当你成功时,也许有人会表面夸奖你、赞美你甚至奉承你,却未必是真心实意,在心里或背后,他们会对你羡慕嫉妒恨,因为你的优秀或成功无形中刺痛了他们狭隘的内心,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当你失败时,也许有人会幸灾乐祸,将你的失败落魄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
常言道,有两样东西最不能直视,第一是太阳,因为太刺眼;第二是人心,因为太微妙。
试探人心,就好比我们去搅动一轮平静清澈的池水,水会变得浑浊,由此丧失了原来的清澈,这样无异于我们亲手毁掉了那份清澈与宁静。
人心的确经不起试探和考验,就像鲜花经不起揉捏一样,往往会带来失望和伤害。
虽然人心不可试,但是善良与包容,却是可以选择的。大度包容不是纵容,而是理解人性的复杂。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面对人性的丑陋,当我们选择善良和包容时,受益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它让我们内心平静,能够以温暖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接受人性的弱点,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狂风暴雨,依然选择与光明同行。
修身养性,始终保留属于自己内心的一块自留地。
人生要学会修身养性。
工作与生活最终会成为人性的修道院。在这里,我们每天修行着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妥协与坚守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那个让自己半夜醒来不会羞愧的平衡点。
提升修为,强大自我,做一个坚定的修行者。
面对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现实的残酷性,依然能坚定自己的初心和追求,不断提升内在修养和自我价值,强化专业能力或技能突破,培养内驱力,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警惕势利思维对个人价值观的侵蚀。
真正的强者是从岁月磨砺中走出来的,往往是独来独往的,从来不随波逐流。当你足够强大和自信时,你会选择远离势利者群体,减少负面情绪干扰,抵御外部诱惑。更加懂得人生如何选择和取舍,更能坦然面对关系中的各种变化。
坚定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做属于自己的“舞者”。
有属于自己的人际边界感和免疫能力,能勇敢地拒绝违背原则的事情,在懂得职场的游戏规则后,依然不会被同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留属于自己的一块自留地。
保持良好心态,用爱意守护我们的精神世界。
懂得释放情绪价值,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被关爱,有成就感。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和细节来表达对对方的认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心。珍视真实的善意,减少误解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关系更加和谐。
懂得内外兼收,统筹兼顾。我们在处理事务或进行各种活动时,要具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能够同时兼顾内部与外部的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决策、管理或以及全面发展。
懂得收藏,学会放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懂得收藏,将自己的成绩成就能适时和适当隐藏起来,同时对于过往的矛盾和纠结,学会适时放下。
欧阳屹,1976年出生于湖南永州,祖籍江西吉安,大学文化,法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供职于省级机关。闲暇之余偶舞文弄墨,笔名欧阳屹盛、欧阳府晋,雅号“狂草墨客”“隐形书者”。中学和大学期间曾为校园诗人,曾担任过文学社、法学社副社长,校园杂志《潮林》编委、《射日》副主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理论、调研、诗歌、散文、通讯、信息文章330余篇。所撰写文章、书法作品曾荣获省市区和高校组织竞赛之各种奖励。
撰有《人生百态》(法治文学)《欧阳屹诗歌散文集》《欧阳屹书法鉴赏》《新时期审判研究与法治》《基层党委工作实务研究》《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与研究》《重要思想重要论述学习实践与研究》等多部个人专著。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屹
编辑:施文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