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医护人员与志愿者联合上门服务。
志愿者与社区居民组织凉亭图书会活动。
年度志愿者培训与表彰。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谭卫华 刘艺杰 李忠孝 长沙报道
湖南湘江新区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以下简称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专业服务全覆盖10个社区,自工作开展以来,社工站结合街道民政重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辖区公共资源分布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救助为主要服务领域,以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为原则,采用多元服务方式探索形成“1+4+N”困境老人服务模式。
“1+4+N”困境老人服务模式,“1”指1名服务对象,“4”指4个主体,“N”指多项服务。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以“五社联动”为服务机制、社工站为枢纽平台链接本土化医护资源、社区养老护理员、居民(高校)志愿者,联动各种参与主体,整合、激活、优化资源,针对性地提供送医上门、身心陪伴、生活帮扶、个别化需求等多元服务。
因地制宜搭建资源网络
“1+4+N”的资源网络搭建以“资产为本”作为理论基础。注重内生力的培育,绘制社区资产地图,激活社区内部资产,链接外部资源。社工站深入挖掘社区各类资源,通过电访、面谈向街道办事处人员咨询,了解并拜访社区中的“领袖”、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上望城坡街道社工站开展资源整合行动,走访辖区内外的爱心企业,与之建立资源联动服务机制,与湖南工商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签订服务协议,组建“高校志愿+居民志愿者”志愿服务队,根据困境长者需求,制定志愿服务清单,建立“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机制,在后期服务中通力合作持续助老服务。社工站对链接的资源以物力、人才、组织、政策进行分类,建立资源储备库,建构社区共建共享的养老资源平台。
聚焦需求深耕品牌项目
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为保障病残、失独、空巢、孤寡等困境长者享受可持续的医疗康养服务,精准聚焦各类需求,为不同长者推出常规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清单,制定了4类16项服务,并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持续、系统地回应困境老人健康医疗需求。“城市微光”病残老人关爱服务是特色服务项目之一。 望城坡街道社工站针对望麓社区视障老人、街道辖区病残老人、有就医需求但因身体原因就医不便的困境老人提供“送医上门”“助医助行”“身心陪伴”“生活帮扶”“社会参与”“个案服务”六大服务内容,回应并解决病残、孤寡等困境老人的实际问题。侯爷爷常为“城市微光”项目竖起大拇指,他年轻时在核工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现因腿无力及膝关节病变而出门艰难,也常因高血压而感到头晕心烦。社工与社区医生及志愿者每月定期为侯爷爷上门检测血压、监测病情,并提供用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社区养老中心的养老护理员也每周2次电话访,1次上门访,跟进其健康问题,协助侯爷爷做好健康管理,避免高血压并发症。
多元主体助力全人服务
社工与居民两大主体主要体现在社区内部资源的激活方面。社会工作者是服务专业化的有力保障。街道社工站2名社工发挥服务统筹与协调作用,街道辖区每个社区均引进了社会组织开展社工服务,在前期进行困境老人健康支持及需要送医上门服务的摸底,收集需要送医上门服务老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疾病信息等,社工站还集中社区社工、志愿者培训,学习社工及养老服务理论,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长期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专家保持联系,接受督导,确保服务专业性。“1+4+N”模式中的医生、养老护理员、低龄志愿者均来自于社区和居民。以“1+4+N”模式为平台,做好专业化、职业化、精准化的分工协作;以“上门”为基础,多元主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与专长,因人而异地分别提供身心陪伴、居家帮扶、情绪辅导和特殊需求等个性化专业服务,落实全人理念。
契约+激励巩固长效机制
困境长者服务在我国并不少见,但此类服务通常存在短期性、临时性的弊端。如何化解志愿者的临时性、倦怠感、无力感?如何面临志愿者流失等不利情况?这是追求长效、高质量志愿服务 “1+4+N”模式的关注之处。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与各联动主体订立合作协议、同时辅以“时间宝盒”激励机制。社工站与各主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多元主体建立服务联动机制,在服务区域划分片区、“一对一”结对帮扶,形成团队化合作与管理模式,不因单个人员的去留而形成断层,保证“1+4+N”模式能够形成长效运营和服务机制。社工站搭建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已持续开展服务4年、超2000人次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望城坡街道社工站为平台,开展高校志愿者培训及能力提升服务,增强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并设立志愿者管理与表彰制度,维持、激励志愿服务动力。
“时间宝盒”是社工站借助慈善组织、公益基金会、爱心商企资源力量,建立的志愿者激励平台与载体。望城坡街道社工站培育助老志愿者、慈善组织、基金会、爱心商企提供物资用于志愿者激励;社工站还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进入“时间宝盒”服务激励的兑换体系。助老志愿者可在“时间宝盒”中累计志愿服务时间换算为积分,以积分换物资、以积分换社区公共服务。对参与的志愿者设立奖励机制,对提供服务优异的志愿者给予表彰,激励更多志愿者参与,激发志愿服务动力,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谭卫华 刘艺杰 李忠孝
编辑:施文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