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来源: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作者:邹杰虹 编辑:向群 2022-10-23 15:45:18
时刻新闻
—分享—

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呵护幼儿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文/邹杰虹(湖南省军区幼儿园教师)

【摘要】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谈之甚少。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二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三、日常生活中强化亲社会行为四、积极争取家常配合保持亲社会行为五、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幼儿 亲社会行为 培养

一、问题提出

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首先就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那何谓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在跟孩子接触中感觉到情形非常令人担忧。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地反思我们的教养方式。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家长的私心,对小孩子的偏袒都对小孩有很大的影响。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并没有仔细的了解情况,习惯性地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其时两小孩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却没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但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无意识地把个别个体从群体中孤立出来,如:某某最乖,我最喜欢他,某某最听话等,同时教师在行为上也的确有偏袒某些幼儿的倾向。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反作用,这样容易使幼儿形成一种好胜和自大的心理,有时为了这个“最”而不愿帮助别人或产生故意影响别人的行动等。

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忽略幼儿的这种主体性,处理幼儿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像裁判官似的告诉幼儿这是你不对,那是他不对;你这里该这样做,他那里该那样做,而忽略了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建构形成经验。可以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更多的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上进行建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老师、家长的“告诫”能记住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时应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

(三)移情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因

情绪在幼儿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指导着幼儿的行为。移情是指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或愉快的情感。对于受情绪影响作用大的幼儿来说,移情更是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是幼儿利他观念转变成利他行为的桥梁。提高幼儿的移情水平可以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水平。一方面,移情情感的增加可以使主体产生一种他人中心或利他主义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移情情感在主体内部激起某种消极的情绪,主体从自我中心的愿望出发,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从而产生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四)社会性刺激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因

1.父母的育儿方式和教养态度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必须与幼儿建立温和友好的教养关系。不能通过武断权力来维护,应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应,而非仅仅以惩罚行为的方式作出反应。高频率利他行为的父母能对幼儿的需要反应灵敏,并有能力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或困难发生。这样,就有可依赖的支持为背景,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社会反馈影响亲社会行为社会反馈是获取自我概念的重要来源。社会反馈对于亲社会行为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一是社会反馈可以内化于个人的自我概念之中。二是反馈者的影响,如果周围的人认为你是乐于助人,慷慨大方的人,那么别人就会经常请求你帮助,从而使你具有了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的机会。但社会反馈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人们对自己具有非常明确,非常稳定的自我了解,那么他就会拒绝与之相违背的社会反馈。

3.同伴关系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是平等的、互惠的。“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独霸、娇纵、不合作、不分享,而同伴交往需要的恰恰是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内心需要同伴与之玩耍;另一方面,“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却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连连受挫,不断产生矛盾,就在一次次的矛盾过程和后果中,幼儿慢慢地学会了与人相处时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并逐步地懂得了同情同伴,关心帮助同伴,设身处地为同伴着想,其新社会行为得到了发展。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它也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利用游戏这一有效手段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反映着孩子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角色游戏使幼儿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

可以创设多个游戏环境,鼓励孩子按意愿自愿选择角色扮演,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受,逐步认识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体验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游戏乐趣,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完成”着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固执傲慢,而在游戏中,为了使自己不被游戏过程和游戏伙伴排斥,便会主动抑制自己的个性缺点,慢慢地学会合作。在经常的锻炼中,逐渐培养起良好个性,学习并遵守社会生活准则,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产生利人、利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游戏也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

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是个关键。为此,教师创编故事情景。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展现,创设行为表现场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做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

小班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对玩具、食品有着较为明显地独占独享意向。为了削弱孩子的“自我中心”,帮助孩子建立起与人分享的良好愿望,在孩子知道自己有了好东西应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没有实际行动时,可以在活动中通过看看、玩玩、说说、尝尝等手段,让孩子在尝试交换玩具、分吃食品的具体“操作”中,学习分享,体验共享玩具,分享食物的愉悦。

以矛盾冲突为导入贯穿的“神奇的帽子”,根据中班幼儿有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但欠缺行为表现的实际现象而组织展开的活动中,以多媒体形式展开生动形象的故事,把孩子引入了虚拟的童话森林中,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小动物们“因为森林火灾而失去家”的可怜与悲伤,并通过故事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萌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通过亲子收集资料,观看录像、VCD等途径,让孩子们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身体残疾的人们需要我们的援助,孤儿弟弟妹妹需要我们的关心,孤寡的爷爷、奶奶需要我们的关爱等等,萌发了强烈的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教师以不同方式引导幼儿对他人引起注意,给需要者以帮助,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到了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强化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如何使有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幼儿继续发扬光大?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以造成良好的氛围,使之成为习惯,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午睡前,孩子们一如往日地忙着脱衣服、铺床单、整理衣物,有的幼儿由于衣服的拉链在后,都着急的请老师帮忙。等我一一给每一位幼儿弄好以后 ,忽然我回头看见小玉正满头大汗的把手朝后,费劲地拉着拉链,我刚想走过去帮她,源源走到了小玉面前:“小玉,我来帮助你,好吗?”说着她非常认真地拉着拉链。我马上借机表扬她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有更多的孩子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引出了众多关爱行为。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的干预、鼓励和强化下,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表现逐日提高。孩子们从同伴身上获悉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又从同伴身上体验到亲社会行为所赋予的快乐。

(四)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亲社会行为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讲座、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我园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认识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在一个社会上的生活,它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一个“自然人”走向一个“社会人”。在其发展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社区起着重要作用。并深信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深入合作下,我们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将更自觉、更稳固,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将更快、更顺、更稳。

(五)有效正面鼓励,强化亲社会行为

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应加以强化,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表扬鼓励是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积极地表扬鼓励中含有尊重、相信的因素,可以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往的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经常对幼儿的行为表扬鼓励,但往往不够及时,使用的场合也不太适宜。每一次幼儿的进步,教师都要马上表扬并当众公开,从而强化幼儿的行为。美工活动中,有位幼儿忘记带胶棒,内向的他对谁也没说,自己哭了起来,同桌的幼儿年到看到后都关切地询问并把自己的胶棒递过来给他使用。教师看到了这一幕,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立即对他们进行了当众表扬,并请小朋友为他们鼓掌以示鼓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表扬鼓励能够使班上其他幼儿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人们都会伸出小手去帮助。教师正确合理地运用表扬鼓励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提高他们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从而促进幼儿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心理学报,1990,(1).

[2] 王振宁等著.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许政援等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 孔令智等著.社会心理学新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 李幼穗、王晓庄.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6,(5) .

[6] 侯积良.自我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1991,(4):48-53.

[7]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 程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来源: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作者:邹杰虹

编辑:向群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