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醴陵邂逅景德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明渌江书院开讲

来源:红网 作者:刘芳 编辑:朱玉涵 2020-11-25 17:01:0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1125160146.jpg

“人文蔚起 书香醴陵”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第十讲活动现场。

微信图片_20201125160155.jpg

汪明老师讲课现场。

红网时刻11月25日讯 (记者 刘芳)11月的醴陵,寒意料峭,小雨不歇,但是却阻挡不了广大市民去渌江书院听讲的热情。11月24日,“人文蔚起 书香醴陵”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第十讲,迎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明的“漫谈陶瓷·生活·艺术”。

汪明老师幽默风趣,一上场就介绍说自己是“江西老表”,湖南江西一家亲,很多湖南人的祖先就是从江西迁徙而来。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汪老师目光显得异常笃定,一如他的学艺过往。高中毕业就进入了工厂画瓷器,从学徒开始做起,经历过很多坎坷,幸运的是遇上了贵人指点,几十年如一日,最终一步步走上了艺术之路。

景德镇,这座江西东北部昌江河畔之城,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的得名,来自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赐名。自唐开始生产瓷器,“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历史的战乱,给景德镇带来了一批批想安心匠作的匠人,景德镇不设城墙,包容万物,只要手上有功夫不愁安不了身。

陶瓷历史悠久,最早发现的瓷器,距今已有万年。而经过元,明,清三代,景德镇就一跃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已经发展到历史巅峰。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多走水路,得益于昌河发达的水脉,景德镇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瓷器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离不开它精细的制瓷工艺。汪明老师饶有兴趣地介绍说,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大工序。得益于匠人的精耕细作,最终制作的景德镇瓷器,有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

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打头阵的还是四大名瓷——颜色釉、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这其中的玲珑瓷尤为动人,半透明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瓷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改变着生活,陶瓷艺术同样如此。瓷器里有匠人创见,有生活智慧,有洞若观火,也有大智如愚,一如汪明老师笔下的太湖石和水仙。

作为第一位来醴陵讲学的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汪明老师生动的课堂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如同主持人徐峰的总结,景德镇与醴陵的渊源由来已久,一百多年前熊希龄创办湖南时务学堂,老师队伍里除了五位日本老师,就是景德镇的老师,他们与醴陵的技师共同交流碰撞,让醴陵创烧出釉下五彩。而汪明老师在课堂上频频提到的“尽精微、致广大”,这句来自《中庸》的古训,相信更会让现场的听众终身受益,浇灌出更多的优秀瓷人。

本次活动由醴陵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渌江书院建设项目指挥部承办,醴陵市委人才办、芙蓉杂志社、醴陵市渌江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协办,湖南建宸置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活动旨在通过广邀各界重量级名家、学者赴醴讲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打造中国当代书院典范,加快“书香醴陵”品牌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

来源:红网

作者:刘芳

编辑:朱玉涵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idea.rednet.cn/content/2020/11/25/86350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