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摸着数据过河: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 培育的思路和进路

来源:红网 编辑:符环宇--体育 2020-07-07 15:09:25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李晨辉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基本稳定,逐渐步入了后疫情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在后疫情时代,城乡社区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利用大数据及其他现代技术,建设“韧性社区”,将有利于后疫情时代的防控管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数据赋能“韧性社区”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最初被应用于生态学领域,后被引入到城市规划研究中,“韧性城市”随之受到关注。在城市中,社区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韧性社区”便成为“韧性城市”的重要环节。“韧性社区”能够有效整合、利用内外资源,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从损伤中自我恢复,并自我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社区防控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最后一道防线;在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城乡社区更是提供了基础性和日常性的安全保障。在后疫情时代,培育韧性社区,以社区安全护航居民安全,对巩固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可供分析研究。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工具,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计算、挖掘,能够得到更多可用的信息。在韧性社区整合资源、自我恢复、自我适应的过程中,只通过传统的、简单的、人力的社区治理方法是不足的,必然需要利用大量的信息,便需要大数据技术作为它的基础。

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但使用技术的人却是不可控的,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主观原因而滥用数据、错用数据,由于技术不完善而得出错误结论,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且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数据赋“能”,有可能是正能量,亦有可能是负能量。

虽然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并没有找到根本的治疗方法、相关经验不足等原因,未来疫情的发展态势、疫情彻底结束的时间尚不明晰。韧性社区的发展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经验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例参考。这就需要治理主体不断尝试,摸着数据过河,自主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数据赋能韧性社区的科学道路。

二、“韧性社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思路

大数据驱动下韧性社区的设计,同现有的社区相比,增添了更多新的内容,利用了更多现代技术,也将能更好地顺应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社区便民利民、安全保障、防患未然的要求。将韧性社区的内容思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沟通、数据决策、数据监督、数据应急五部分。

1.数据采集

通过信令传输、网络填报、现场登记等方式,获取需要的数据,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社区治理的第一步。针对新冠肺炎的特点,主要对居民的身体状况、出行情况、接触人群进行统计。在疫情的高峰期,极少居民外出,现场登记采集数据方便且可行。但在后疫情时代,居民的外出增多,现场登记的方式不再适用,而通过网络填报和信令传输相结合的采集方法将更有利于韧性社区的治理。要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以网格为单元,缩小管理范围,提高管理效率。社区可借鉴部分企业、学校的经验,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引导居民进行网络填报,必要时结合手机信令,建立社区网络数据库。

2.数据沟通

当今世界,应对疫情已不再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事情,而变成了全球人民共同的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国进行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在我国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便需要各个省市区之间加强数据沟通。韧性社区存在于韧性城市模式之中,而城市的韧性又受制于整个国家应对疫情的韧性强度。提高社区的韧性,不仅需要在社区内部借助数据精准治理,也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利用数据交流做好联防联控。

在韧性社区内部,数据的沟通应是双向的。居民将自己的数据汇报至社区,社区也应将统计结果及时呈现给居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期,由于多种原因,居民未能及时掌握疫情相关的数据,导致防范意识不足,而给疫情防控带来了较多的阻碍。通过数据公开,居民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性,有利于促使居民服从上级的管控决定,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让居民自发维护社区的韧性。

3.数据决策

以一定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便可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去噪、分类、统计等,得到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指标,可以给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历史信息的规律,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疫情发展的情况,为居民的防疫生活提出指导意见。对疫情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此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等模型,寻求影响疫情发展的主导因素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依照前期经验设置相关指标的阈值,一旦到达或接近这一阈值,迅速给出预警信号,并将社区状况及时上报,落实上级指导意见,做到“数据上传、命令下达”。

相比于传统的依靠主观判断下达命令的决策方式,数据决策的依据更科学、命令更客观公正,能够克服决策主体认识的局限性。科学可观的决策,将更有利于社区对疫情的常态化防控。

4.数据监督

韧性社区能够通过自发调节实现自我适应,监督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韧性社区中的监督主要可分为居民监督、监督居民、自我监督。居民监督,即居民可对社区的决策提出建议和要求,利用媒体社交等方式与社区治理主体互动,让韧性社区的治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发动民力,让社区的建设符合人民的需求;监督居民,即可利用管理平台,检测居民是否遵守社区的管理规定、居民是否去往高风险地区,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状态,减少谎报、错报、漏报;自我监督,即韧性社区可通过疫情防控结果的反馈,检验预测模型、防疫决策是否正确和有效,通过负反馈调节,及时纠正失误,提高韧性社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韧性社区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全方位的监督,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5.数据应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节之后,韧性社区虽然能够实现基本稳定,但仍需要预留一定的冗余能力以应对突发的事故,有备方能无患。实时监测为精准预测提供了可能,为应对意外预留了较多准备时间;即使没能准确预测到意外事故,一旦有居民发生感染或疑似感染,便捷的数据共享平台也能让社区治理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情况、做出决策,尽可能减小损失。

三、“韧性社区”发展管理的实践进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力发展韧性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次防疫过程中,数据赋能韧性社区也已在部分地区展开了试验。虽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目前我国的韧性社区从数量、质量、效益等方面来衡量都还是远远不足的,在未来的实践中也将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阻碍。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让韧性社区的发展道路通达顺畅,主要从建设、激励、规范、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1.建设

社区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数据赋能离不开技术手段,那么数据赋能韧性社区便需要设施和基础两方面共同建设,即同时兼顾“新基建”和“老基建”。5G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通信的速度,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安全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减少人的工作和接触。若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后疫情时代的社区治理,则有助于社区更好地自我防护、自我适应。当然,韧性社区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改善社区的基础建设,为长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后勤保障。

2.激励

目前我国韧性社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一方面在于社区治理者没有认识到韧性社区的优势或对它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另一方面在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有待提高。这就需要从政策上进行教育引导,在生活中扩大宣传,让人们看得到韧性社区的存在和价值。同时,深化社区“放管服”改革,激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

3.规范

在韧性社区的日常管理中,如何保障数据真实、保护数据安全、保证居民服从命令,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新问题。国家层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社会层面要加强正面宣传,公民层面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同时要适当利用处罚措施,保证韧性社区有序发展。

4.关怀

虽然大数据技术能完成一些人力难以实现的任务,但它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而人却是有感情的。不能因技术的便利而减少了对人的关怀,与此相反,合理利用数据,能够让社区更人性化地为居民服务。例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较少使用手机,数据采集不便,但恰好是因为数据采集不便,社区能够了解到这些人的特殊性和难处,做到精准帮扶。

“疫情是一次大考,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好疫情考验。”后疫情时代,数据赋能下的韧性社区能有效地助力打赢疫情保卫战。以大数据技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打好社区保卫战,中国将会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疫情。

来源:红网

编辑:符环宇--体育

本文为活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idea.rednet.cn/content/2020/07/07/76014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