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博物馆文创持续走红,这既是基于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内涵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魅力。以矿物、矿晶、宝石收藏展示为特色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也在这股浪潮中走上了一条与本馆资源相匹配的宝石文创发展之路。本次,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邀请省内10所场馆的女性馆长,担任宝石文创公益推广形象大使。在各自的领域如同宝石一般熠熠生辉的她们,将从艺术、图书、历史、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诠释文创的魅力。在她们的带领下,一同走进多维、包容的文创世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莫楚宁 通讯员 汤楚云 长沙报道
今天,长沙简牍博物馆副馆长杨亚峰佩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突破”系列宝石文创,客观分析文创产业的前景。
文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条存留在岩石中的“鱼”,一只向往蓝天的“飞鸟”,它们在指环上再次相遇、隔空相望……“突破”系列宝石文创,灵感来源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内的鳐鳍鱼化石标本。大约3.8亿年前,一群肉鳍鱼演化成征服陆地的两栖动物。“鱼”突破水的桎梏,开启地球生命新的可能,那么鸟儿为何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向着新的方向探索呢?在设计师的想象之中,鱼和鸟,隔空相望,它们虽各有局限,但却同样拥有着“突破”的姿态。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藏鳐鳍鱼化石标本
一块小小的化石,可以读取出无限的可能。在杨亚峰看来,文创产品就如同一块块“璞玉”雕琢而成的璀璨“宝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物馆就是让这些瑰丽的文化宝藏得以留存印刻于人们心中的重要工具。丰富的馆藏,是博物馆文创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与此同时,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将它们传播出去的思考,也成为各个博物馆走上文创之路的内动力。
杨亚峰演绎“突破”系列宝石文创
2015年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政策的号召下,各博物馆积极投身文创产品开发之中,吹响了产业高速发展的号角。
不断增长的数据则印证着市场对文创品的渴望。据统计,2016年中国文创产品行业市场规模413.50亿元,2021年中国文创产品行业市场规模872.67亿元,同比增长15.57%,短短5年间,市场规模翻了一番有余,文创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也激励着博物馆文创加速供给侧变革,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
政策是导向,资源是支撑,巨大的市场则是真正的试金石。“有资源、有政策、有市场,文创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杨亚峰说。
文创让冷门国宝“火”起来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的功能仅仅停留在馆内的展陈和宣讲,这些往往离馆后就被人们抛诸脑后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是众多文博单位一直研究的课题,对于简牍这样的“冷门国宝”来说更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突破”系列宝石文创
各个博物馆积极地通过文创这一载体,以或高雅、或趣味、或瑰丽的形态,在互联网的“花花世界”争夺着人们的视线,实现“破圈”。如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川蜀麻将摆件、考古盲盒,乃至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镇院之宝”《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舞蹈《只此青绿》等等。
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
杨亚峰认为,这些成功的文创背后都有共同点,“博物馆文创应当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既要传播中国故事,又要体现日常审美。”
那么,作为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又是如何让“冷门国宝”走进人心呢?
杨亚峰演绎“突破”系列宝石文创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来开发与阅读相关的文创产品再合适不过。以此为出发点,长沙简牍博物馆文创最多的就是各种材质、外观的书签,其次就是笔记本、U盘、行李牌等一系列具备记录功能的实用物品,其基本属性都和简牍本身密不可分,加之造型独特、古韵古香,令人印象深刻。
长沙简牍博物馆的书签
一块深埋于地下亿万年的化石,一根饱经千年风霜的竹简……博物馆的藏品们饱含着生命和岁月的传奇,渴望着与公众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文创开发使博物馆藏品以一种超脱其自身的精神形态,附着于各种各样的文创品上,得以广泛传播,在博物馆与公众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博物馆真正走近公众,让“冷门国宝”真正“活”起来。
地博宝石文创
“突破”系列:一条存留在岩石中的“鱼”,一只向往蓝天的“飞鸟”,它们在指环上再次相遇、隔空相望。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推出的宝石文创产品——“突破”,是一款开口戒,以馆藏“鱼化石”为灵感,传达着生命对远方的无限向往和对未知的不懈追求。这款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文创,为我们拨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让我们审视生命交替的意义:我们的生命里分明有着更深邃更广阔的星空,生命一直朝向星辰大海,不断进发。
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隶属于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也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为1996年发现的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997年长沙五一广场九如斋出土的东汉简牍、2003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西汉简牍以及1993年发掘的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简牍、金玉器、木漆器等文物和近年来入藏的部分流散文物。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保护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是全省最大的免费开放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全国最早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全国最早以矿晶收藏展示为特色的博物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地学传播和自然资源科普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012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迁建于湘府文化公园,场馆占地72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长沙南城“三馆一中心”的璀璨明珠。该馆以“特色立馆、科学建馆、开放办馆、人文兴馆”为理念,不断提升展陈服务、科普教育、地学研究和综合管理能力,成为了湖南传播自然资源科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并持续开创新时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诗和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莫楚宁 汤楚云
编辑:戴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idea.rednet.cn/content/2022/08/02/1158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