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基层中来,做基层党建的螺丝钉
2021-10-28 14:21:12 字号:

“只要是你组织的活动,我们都放心参加”能让村民如此信任与放心的,正是金井镇新沙村的党总支书记——胡稳。

胡稳,1971年出生于浏阳,父母均为残疾人,母亲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1980年,父亲不幸去世,迫于生活压力,当时年仅9岁的他选择辍学,供弟弟读书。由于身材矮小,又没有社会背景,他只能上街乞讨为生。

历经坎坷,磨炼意志

“路再长长不过脚,山再高高不过头”是胡稳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父母双残,他从小学起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九岁丧父后,家里的生活就更难了,他说:“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出去乞讨”,但潦倒的生活并没有打倒这位稚气未消的男孩,反而让他展现出巨大的勇气。而给他勇气,教会他做人与做事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只能教我做事,但不能带我做事”,患有小儿麻痹的母亲只有一只手能够灵活运动,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乐观面对生活,为了补贴家用,她冬天做湘绣,夏天做蚊香,清明做纸钱,用自己勤劳的手,撑起这个家的天,做儿子们最坚强的后盾。

正是看到了母亲的伟大,胡稳时刻强调“以孝为先,心存感恩”,他说:“只要有信心、恒心,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胡稳以自身的经历鼓励我们,对志愿者寄予厚望,嘱咐我们要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所有,要懂得感恩与回馈父母的恩情,并相信我们会在更好的条件下达到更高的成就。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政府分给他家四亩地,其中三亩租给别人,一亩用于耕种,使他可以结束乞讨生活,一边读书一边养家。2007年,通过湖南省农业厅组织的学习机会,他来到台湾发展,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蝶变。

党政为民,涅槃重生

“一路走来,我最感恩的是共产党”,胡稳感慨:“没有共产党,我的生命不可能延续到现在”,党中央下发的扶贫政策,给了当年16岁的胡稳机遇,当年,因为年龄小、个子矮,没有工厂愿意接收他,而正是当时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这项政策,在党政会上,领导坚定地说:“坚决要把这个男孩子留在这里培养,不然回家只能被饿死”,正因为有了党中央这样实事为民的做法,才有了如今蝶变后的胡稳。

扎根基层数年,胡稳铭记党的恩泽,深爱着新沙这片土地和新沙村的村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冲锋在抗疫第一线。他是党中央命令的执行者,但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者,而是事事周到,事事在前的冲锋者。在所有人都在为如何高效提醒村民防疫而焦头烂额时,是他第一个想到打竖幅这样简便又醒目的方式;也是他自发用私家车贴上防疫字样,每天自己在村里来回巡查,播放防疫知识。疫情期间胡稳的一句话令在座所有人动容,他说:“如果新沙村出现新型肺炎感染者,第一例应该是我”。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今守得云开见月明,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作为共产党员,他义不容辞,作为一名村书记,他责无旁贷,他就是这样一位舍小我,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好书记。

2018年,时任后勤部长的他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乡进行乡村建设。感恩母亲的辛苦养育,他回乡第一件事是提出建设“孝德文化”这一品牌项目,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

铭记党恩,带乡脱贫

“我们需要有见识的人回来搞建设,你回来吧”,这句话给了胡稳放弃优厚薪资,毅然回乡建设的决心。作为新沙村的“领头人”,胡稳最早提出“孝德文化”这一文化品牌。“只有老百姓的思想搞好了,才能搞产业”,走进新沙村,村里的大街小巷不但有标有“孝德”“仁德”字样的挂牌,墙壁上也随处可见“以孝治村”“百善孝为先”等宣传标语,他更是在村里举办“九九老人节”,每年重阳节聚集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福利送祝福,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生活。党建引领促发展,孝德文化树新风,这一文化品牌的建立通过孝德文化将全村人拧成一股绳,把新沙村打造成有文化特色的乡镇,打响了新沙振兴第一炮。

有了全村人的齐心协力,振兴还需要资金作为支撑,“不能全靠国家的财政支持”,为此,胡稳下了一番苦功夫,资金不够,他就出村拉项目,只要是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他可以放下自己书记的身份,“不择手段”地争取,他常自嘲:虽然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但自己仍然是一个高尚的“乞丐”,他乞求的不是自己的吃饱穿暖,而是全村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是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回馈养育他的家乡,他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正是这种懂得感恩的精神和稳扎实干的品质,感染了身边的每个人,他引领全村,在短短三四年内,深入做强了乡村振兴,携手迎接属于新沙村的“春暖花开”。

( 魏可欣 袁鑫 王雨)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