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雕《玲珑宝塔》。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肖世农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红网时刻9月24日讯(记者 石凌炜 摄影 朱丽萍)瓷雕,被称为艺术家“人巧”与窑火“天工”完美结合的产物。在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有一件瓷雕作品不得不提。1979年7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向社会开放,它被省政府选送湖南厅陈列。
它,就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肖世农的处女作——1.16米高的大型瓷雕《玲珑宝塔》(后简称《宝塔》)。近日,在“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之一的醴陵大师茶叙会上,年逾七旬的肖世农现场讲述了《宝塔》的创作历程。
“工期紧,任务重,两年多时间,我们每天晚上加班,搞不出来,心里急啊!”回忆起当年那段往事,肖世农历历在目。1977年的一天,他和师傅黎修模临阵受命,要赶在1979年初完成瓷雕《宝塔》。“这是大事,耽误不得。”那一年,肖世农才28岁。
事情是个“急活”,雕刻却是个“慢活”。宝塔采取镂空雕刻,造型别致,玲珑精巧,大到塔身、窗格,小到飞檐翘角上挂的小铃铛、小灯笼等精细部件,都使用了镂空元素。而微雕挂件众多,精细缀连,缈如毫发,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这些精细部件不像机械零件,拧紧就行。宝塔上部件都是用泥巴粘上去的,在高温中烧制,它们的收缩程度不同,就会产生裂纹、不吻合等情况。”肖世农感慨,“烧制难度太大了!3年时间我们总共烧制了4个宝塔,最后只组装成了1个。”
同样,要在不到1毫米厚、1公分大小的灯笼上镂空,肖世农表示“雕刻难度也很大”。“泥巴是很脆的,手稍微用一点力,就碎了,这样重复返工的情况很多。雕刻一个小灯笼就需要一天时间。”
在肖世农看来,瓷雕从业者不仅需要有美术和雕刻基础,更要有眼力、定力和毅力,三力缺一不可。“我经常说我们像庙里的和尚打坐念经,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不动。”他笑呵呵地说。
正是凭着这份眼力、定力和毅力,1979年5月,肖世农和师傅两人如期完成《宝塔》瓷雕。“我们还去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亲手安装了宝塔。”肖世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肖世农从小与雕刻结缘,小时候他家邻居是一个木雕工匠,他可以一个上午站在工匠旁边,目不转睛一动不动;毕业后进入醴陵永胜瓷厂设计组,师从黎修模,学习陶瓷雕刻;1981年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师从著名陶瓷雕塑家周国桢、尹一鹏教授,打下了坚实的雕塑基础和陶瓷雕刻技艺。如今,年逾七旬仍痴情于雕刻,创作出《龙船》《苗女》等一批精品佳作。
正如肖世农喜爱的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素心”,他将对雕刻的热爱融入了自己的一生,“热爱和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努力地去学习钻研。”
【相关链接一】
大师简介:
肖世农,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及省、市展览并获奖,多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 其中:1978年与老艺人合作1.16米大型瓷雕宝塔,被省政府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长年陈列(10年),并获湖南省工艺美展一等奖;1982年创年宋庆龄头像获省陶瓷美展一等奖;2009年创作1米瓷雕龙船在第四届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获金奖;2014年《苗女》等六件作品被中国集邮中心联合中国邮政出版发行“中国邮册”专集。
【相关链接二】
此件作品正在参与“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可扫描下方活动二维码点亮名作,每日持续点亮即可参与抽奖,赢取2000元现金红包、苹果蓝牙耳机、行李箱等互动大奖。
来源:红网
作者:石凌炜 朱丽萍
编辑:魏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