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大家说醴瓷丨唐锡怀:记忆会逝去,但艺术永远不会老
2020-09-23 17:29:41 字号:

大家说醴瓷丨唐锡怀:记忆会逝去,但艺术永远不会老

图片1.png

唐锡怀老师。

文∕章婕

“我父亲可能不方便接受你们的采访了,有的事情,他已经记不太清了。”9月22日,秋分,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大早,“典藏醴陵瓷”活动主办方联系采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唐锡怀老师,接电话的是他儿子唐石涛。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解释道。

看唐锡怀大师的资料,他1940年出生,今年已是80岁高龄。确实,每个人的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去,但是艺术,永远不会老。

通过唐锡怀的儿子唐石涛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唐锡怀大师的艺术人生和他的经典作品。唐锡怀原籍株洲雷打石镇,幼时家里贫穷。父亲5个子女,兄长们十多岁就在醴陵瓷厂当学徒。1954年,唐锡怀跟随兄长们的脚步,来到醴陵。1956年,他幸运地通过考试,被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录取,从此与醴陵陶瓷一辈子结缘。

在陶瓷研究所,唐锡怀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大胆创新。他认为,艺术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坚持将多种工艺进行创作结合,不断拓展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唐锡怀的陶瓷雕刻技艺的不断成熟,他很快成为国家用瓷主要设计制作者之一,并先后4次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雕刻陈设艺术瓷的设计制作。

碗口金线流畅,碗体润如白玉,薄如蛋壳,玲珑剔透。在“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1974年,唐锡怀创作的刻花描金薄胎碗格外引人注目。该碗采用优质泥料洪江大球泥烧制而成,手工拉坯成型,在未经粉面煅烧的薄胎上,刻出精细的芙蓉花纹饰。可想而知,在一件薄如蛋壳的的泥胎上进行雕刻纹饰,比在烧成后的白瓷胎上进行彩绘,其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刻花描金薄胎碗既完美呈现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点,又完美体现高超的刻瓷技艺。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民间寻宝记走进长沙,刻花描金薄胎碗经专家组评估鉴定入选“民间宝物优秀奖”。

【相关链接一】

唐锡怀,1940年生,湖南株洲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56年考入湖南陶瓷研究所学艺,师从陶瓷雕刻大师徐协和。曾作为突出的陶瓷艺术家被国家派往他国传授陶瓷技艺。1959年、1964年、1979年、1987年曾四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制作《捏雕大花篮》《松竹梅》《喜上眉梢》《毛主席故居韶山》陈列艺术瓷。

【相关链接二】

此件作品正在参与”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可扫描下方活动二维码点亮名作,每日持续点亮即可参与抽奖,赢取2000元现金红包、苹果蓝牙耳机、行李箱等互动大奖。

图片2.png

来源:红网

作者:章婕

编辑:朱玉涵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