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豪正气贯天地,故园荷花格外红。“2020年6月7日,一代伟人刘少奇、何宝珍之长女刘爱琴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当噩耗传来之时,我不由心中一颤,尤如被人从头浇了一勺冰水!
前不久,我专程赶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梅花镇的何宝珍故居。此时,村头荷花绽放,宛如第一次见到这么红的荷花,仿佛那一簇簇鲜红的荷花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刚到故居门楼前,身后传来几个乡间孩子清纯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似乎又一次听出了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安详地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一代伟人刘少奇、何宝珍的长女刘爱琴,从小便生活在坎坷的征途上。
走进何宝珍故居,我在何宝珍当年的卧室中久久徘徊。这就是刘爱琴母亲生活过的地方?何宝珍就是从这里起步、放弃了岁月静好的生活,毅然参加了革命?然后生下了刘爱琴?跟随讲解员走进“何宝珍烈士生平陈列室”,我还在追忆何宝珍当年行走在乡间小道的情景,如果她带着儿女回故乡,如果她给女儿按这乡间习俗置办嫁妆.....
恍惚间,何宝珍似乎变成了庭院中那棵高大的树,刘爱琴似乎也变成了那棵常青树,亲切地依偎在母亲身旁,母女俩神态安详地守望着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故乡。
历历在目的往事,如今全都成了刻下岁月痕迹的追思:
1923年4月,何宝珍在“红娘”毛泽东夫妇的见证下,与刘少奇结为伴侣。
1927年,他们在湖北汉口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女儿刘爱琴。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将刚出生的女儿托付给了一名工友抚养。
不久后,何宝珍因叛徒出卖不幸被国民党逮捕,之后被杀害在南京雨花台。刘爱琴因养父母家境贫寒被多次转卖,最后被一户人家收为童养媳。此后,刘少奇与女儿刘爱琴失去了联系。
直到刘爱琴11岁时,才被党组织找回延安,与父亲团聚。
12岁那年,她与哥哥刘允斌一起去了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
13岁时,就读于苏联10年制学校。
14岁时,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她参加了红军后备军。
17岁时,参加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
19岁时考入莫斯科通讯技术学校,学习经济计划专业。
21岁那年,随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一起回国。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
26岁时,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计委综合局工作。
31岁那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去了内蒙古支援边疆工作。
39岁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直到52岁时,才得以平反昭雪。
她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副教授。
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公安部授予她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68岁时,她获得“参加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钢铁战士”证书和纪念章。
“我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长到十一岁时,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刘爱琴少儿时期历经了太多的苦难,同时也炼就了她顽强不屈的意志。
母亲是在雨花台牺牲的,所以刘爱琴每次去雨花台家祭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离妈妈特别近。她曾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要来看妈。”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尽委屈、屡遭迫害,她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她说:“ 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在经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时,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对于母亲,除了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还有深深的崇敬和爱戴。”
如今,这位孝心满满的女儿,再也走不动了。但我仿佛觉得她走回了母亲出生成长的故园,走进了包括故园乡亲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田。如今,到何宝珍故居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人越来越多,刘少奇、何宝珍、刘爱琴,成了家喻户晓的荣耀代名词。
当成群结队的游客从楼梯秩序井然地走下来,一位学者型的领导慨然赞叹道:“百载人生成追忆,主席妻女耀故园。精神常青心未老,先贤事迹万口传!”(吴凡)
(图片由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提供)
来源: 湖南怡和文旅
作者:陈丽君
编辑: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