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区域融合 探寻他山之石

来源: 湖南省苏柏稳高中通用技术工作室 编辑:施文 2023-03-20 14:23:12
时刻新闻
—分享—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伴随着春分细雨, 一场跨区域的精品教研、智慧研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通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苏柏稳高中通用技术名师网络工作室于2023年3月16 、17日在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联合开展“区域融合,送教送研”精品教研活动。

图片

参与此次区域融合活动的代表有:长沙市和株洲市(区县)通用技术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湖南省苏柏稳高中通用技术名师网络工作室部分核心成员和骨干教师;湖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新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研究”课题组成员;长沙市、株洲市部分通用技术骨干教师等。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专家讲座、通用技术学科数字化转型研讨、教研课、评课等四个环节。采用醴陵一中主会场和腾讯会议线上分会场举行,活动由醴陵一中教科室主任邓海兵主持。

图片

线下主会场

图片

图片

线上会场

精品教研启动仪式

图片

活动伊始,醴陵一中校长袁志中同志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介绍并肯定了醴陵一中通用技术组近年来在各级教育教研中取得的优良成绩,希望本校老师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他表示,醴陵一中将全力支持本次活动,并对活动的开展作出了精心的安排和布置、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与殷切的希望。

图片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通用技术教研员邹良对醴陵一中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搭建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教研新范式,真正为品质教育贡献通用技术学科的力量。

专家讲座阐释新理念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邹良主任作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她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真技术、全息投影、增强与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我们的学习方式与教育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教育信息化必将融入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服务各个环节。老师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解决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以及高质量教育中公平与质量的关系。关注科技创新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技术课堂要研究如何发展智能时代的教育,培养具有“从0到1”的创新思维、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邹主任同时强调,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效果的评判标准。我们要牢牢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在“双新”“双减”背景下,注重育人模式变革,更突出素质导向,将教育评价从“因评价而育人”向“因育人而评价”转换,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向“立体评价”升级。

邹良主任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应具备的5项能力,希望我们通用技术教师扎根育人现场,融入育人情境,解决育人问题,满足育人需要。育人方式改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学科教师们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转型思路和实践方案。当前,正处于中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活力、新空间和新定位。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探索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通用技术学科数字化转型研讨

工作室首席主持人苏柏稳老师从邹良主任讲座的重要内容引出研讨话题:在树立“品质教育”新品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作为通用技术学科建设,如何把握当下,抓住教育数字化大转型的历史机遇,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落地实施?与会老师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长沙县通用技术教研员王丹老师认为,通用技术学科数字化转型可以从教、学、评三方面入手。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互动课堂等智慧手段以促“教”;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更直观、生动提升学生体验以促“学”;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更科学地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以促“评”。刘芳老师、熊春复老师、汤其军老师等都在研讨中作了精彩发言。

苏柏稳老师认为,通用技术学科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教育内容的转变,多样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学科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工作室全力打造的“成套精品课资源开发”也正是为学科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资源需要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打磨。在打造精品课资源时,可以考虑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虚拟实验室、在线测评、教学视频、教学游戏等,丰富课程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问题导向、案例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服务。最后,苏柏稳老师鼓励大家抓住机遇,把握当下。加快完成好规划的“技术与设计2”教材的成套精品课资源开发任务,共同建设工作室平台,运用好平台资源。并对后续的资源开发内容进行了布置,使工作稳步有序地落到实处。同时要求以适当的形式多宣传工作室建设成果和做好学科老师推介。

短短的研讨会,大家在务实的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凝聚成学科思维的导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研课

一、《结构的稳定性》执教老师:醴陵一中,易红霞。

易老师以“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活动。基于本校的实际学情,将结构的稳定性这一重要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式学习中。整堂课设计了三个简易可行的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对三个实验的沉浸式体验,充分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手机支架设计环节,学生综合运用前后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协作,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章节内容的推进,项目越来越完善,知识体系构建也越来越完整,充分体现了学与教的层层推进和有机融合。

图片

图片

二、《技术的保护制度》执教老师:长沙县实验中学,肖杨。

肖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入手,揭示保护创新设计的必要性,使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理解并尊重他人创造性设计成果的重要性,形成使用和发明技术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肖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湖南省《新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量表对课堂作总结性评价;利用Plickers软件采用问题测试法获取课堂的诊断性评价;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获取学生在课堂的过程性评价。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场评课

评课环节中,现场老师们各抒己见、热烈研讨,纷纷发表自己对所听课程的独到见解,分析透彻、建议中肯。交流活动在观念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

童音老师表示,易红霞老师采用的项目式学习很好地培育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能力、物化能力。在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时,构建三个探究活动,创设学习情景,引人入胜。整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间互动积极。

王丹老师表示,肖杨老师的课堂紧扣课标、活用课本,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案例式,精选新闻事件提供学习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明辨是非曲直,以案说法,贴合学生实际,注重知识转化;二是信息化,创新使用在线测评、PK游戏等、ChatGTP、手机连线、手机同屏等技术手段,互动性强、参与面广,信息量大,实效性高;三是教、学、评一致性,突出评价对教学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在线测评帮助老师实时掌握学情、精准教学,表现性评价量表帮助学生省察学习行为、反思总结。

邹良主任对两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老师们继续深入运用《新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课题的研究成果,让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花含笑深丛开,满地清芳别样春。此次活动成功地为三方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新知探索,也促进了教师成长。相信教师们必将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教育领域新路径,为创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环境而不懈努力。智者善思,行者致远,研路漫漫,通技人一直在路上……

撰稿丨肖 杨苏柏稳

图片丨童 音 戴启迪

来源: 湖南省苏柏稳高中通用技术工作室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活动频道首页